2015年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工程训练中心教师陈红艳《基于柔性制造的个性定制数控加工及HMI监控》、陈林飞《虚拟现实技术在平台中的应用与拓展》,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
2015年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1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tCup公开赛,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2015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全国总决赛,荣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
2015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2015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总决赛,荣获二等奖1项。
2015年,是工程训练中心丰收的一年。中心根据学校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支撑,按照素质教育、质量工程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打造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和示范基地,努力提升中心内涵建设和实践教学质量,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打造创客空间 实践创意创新
去年四月,一把设计另类、造型奇特的小榔头在学校师生的微信朋友圈火了起来。起因是工程训练中心的钳工实训课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改变,在完成基本技术与技能的训练后,增设了创新创意设计制作环节,老师开始鼓励、指导学生用剩余材料来打磨自己的创意,于是这样一把榔头应运而生。工程训练中心领导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意是无穷的,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就这样,一股创新创造的热流悄然兴起。
“我每天骑车回家的时间都可以用来思考,很多奇思妙想就顺着我骑车的方向,在脑袋里迸发。”作为第八届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带队老师,张茜和她的小伙伴们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创新工作室把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实践。中心三楼的创新工作室里摆着十多张办公桌,每张桌子上摆着笔记本电脑或是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2013级电气工程专业的王文辉正在和伙伴们研究投币自动分类系统的设计方案。工作室时而讨论得热火朝天,时而安静得只听到敲键盘“哒哒哒”的声音。这间办公室,他们亲切地称为“创新工场”,这是工程训练中心为Crazyer团队打造的工作室,在这里他们的创造能力被无限放大,创意也能够变成现实。
Crazyer团队成立于2010年12月,对创新创造的狂热和执着使得他们走到了一起。彩票游戏平台物理创新、南通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省物理创新竞赛等各类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的赛场上也开始频频出现Crazyer的身影。只要没课,王文辉的小团队就会泡在“创新工场”。在Crazyer工作室,他们有自己的团队,有共同的目标,有精妙绝伦甚至疯狂大胆的想法,王文辉坚信任何idea在他们的团队面前都能变为reality。很多人诧异: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执着的去设计和创造?“是对头脑风暴的热爱,对创新的渴望。”王文辉笑得很灿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训练中心着力打造了五个创新工作室,同时提供实验器具和研究经费,这几个创新工作室正是中心创客空间的早期雏形。中心不仅仅是腾出来一个个办公室让学生去自主的创新,更要打造出一个创造创新人才的摇篮。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学生创新队伍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
左转、直行、翻障、右转、放下重物,失败!在模拟测试环境下,电子信息专业的杨章剑正在测试自己的机器人,在电子元件经过改动后,机器人的反应效果还是没能达到最佳,这已经是他改良的第N个设计作品。根据机器人移动的实际效果,不断设想它移动越障所需要的条件。“来,我这边再加一个感应装置再试试。”作为同样热衷创新的伙伴,队友徐晓陪着他一起熬夜。“我们叫做‘ironrobot’,‘iron’取义为坚强。”这是他们站在RobotCup公开赛总决赛一等奖领奖舞台上公布的队名。
强化师资队伍 提升教学质量
“工程训练中心要快速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工程训练中心主任胡兰萍介绍说。近年来,工程训练中心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风向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胡兰萍也是直言不讳,“中心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经验,实践能力欠缺,针对这样的问题,除了选派教师赴其他高校培训学习以外,每年还选派部分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
工程训练中心的顾海勤老师就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1月,她挂职于南通天舒电器公司进行培训学习,并在工作期间加入了公司的“启东恒大海上威尼斯热泵热水工程”项目研发团队。“那是我第一次在公司车间工作,在老师傅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勉强完成调试平台上的硬件安装和接线工作。”在这四个月的实践中,顾海勤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她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认识到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得到企业的认可,就要根据不断变化的企业技术需求和发展来适时地更新完善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蹑手蹑脚、轻推阖扇、悄然入座,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课上不时会出现一群“不速之客”。推门听课是工程训练中心一以贯之的听课模式,没通知,不预演,课堂教学随时随地接受中心领导和教师的检验,讲究更多的是实事求是和原汁原味。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怎样在良好的气氛中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这都成为了工程训练中心老师们思考最多的问题。“想要上好一堂课自己首先要做好功课,每一堂课都需要精心的准备和策划,长此以往教学技能自然有所提升,”对于推门听课制度周伯俊老师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通过课程间的相互切磋,大家各抒己见,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的教学水平普遍有所提升。”
中心重视每位教师的学习和发展,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师资培训。2015年组织教师到兄弟高校和企业交流学习13批次,受益教师达51人次。中心注重交流,成为清华创客联盟首批成员,与国内外创客进行面对面交流,开阔眼界,创新理念。
依托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2015年工程训练中心相继组织开展了包括微课、优秀教学作品、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等竞赛在内的教学比武活动。16项校级以上课题,16篇公开发表论文,7项授权专利以及在教学技能和学科竞赛中的多项获奖是工程训练中心用一年时间交出的答卷。
统筹课程资源 丰富实践内涵
实训区宽敞明亮,数十台车床整齐划一地摆放着,一张不大的钳工台前,老师演示着一些器具的基本操作方式和所需要打磨的机械零件,二十多个学生围着老师,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着一些要点,这是工程训练中心钳工实训的场景。“工程训练是我们机械专业的必修课,在这里学到的都是‘真金白银’的实货”,来自机械146班的彭涛形容得很形象,“因为需要自己动手实践,在工程训练中心上课是不可能走神的,冷加工、热加工、现代制造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想要上好一堂有“真材实料”的实训课,作为老师承受的压力实在不小。在多数学生的印象中,陈林飞老师总是穿着印有“工程训练中心”字样的工作服,他认为,想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基本功要过硬。这次能够在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中有所斩获,他把一切归功于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反复动手实践,“实践可以让平日里所接触的文献阅读融会贯通,如果要说比赛中我的作品比别人优秀在哪里的话,那就是我作品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更加强。”
为了增强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学知识紧跟时代社会需求,工程训练中心协同机械工程学院、杏林学院进行了“3+1”模式的重要改革,顾名思义“3+1”模式就是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方法和技术,最后一年,上半年在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具体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的训练,下半年到企业参加企业项目的训练。来自机械121的陈祥,在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车床、铣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3D打印等基于项目的教学实践后,来到昆山巨林科教实业公司进行毕业设计。“很庆幸能够加入到企业的‘基于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的堆垛机结构设计’中,大量实用技术和人性化的设计方案极大的拓展了我的眼界和实际工作能力,毕业以后寻找工作我也更有信心了”,走出公司的大门,陈祥表示自己受益匪浅。
现代社会人人都处在各种工程环境之中,单一专业要更好的发挥作用,就需要与更多学科的融合,更需要了解工程的组织架构与工作内容,为此,工程训练中心对不同专业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经、管、理、医、艺开设了多模块菜单式工程认识课程,对工科专业开设了补充工程知识、工程技能、工程素质的菜单式工程训练A、B、C课程,使得工程实训教学互补专业教学。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一等奖得主陈红艳老师就是个多面手,她承担了工程认识、工程训练、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指导、工程综合能力竞赛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等多项教学任务,在她看来工程实训研究的领域发散性很强,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项目的定位比较困难,非机械专业的学生更加应该在这里多看、多听、多想,逐渐清晰所学专业在现代大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定位好将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工科学生,更应该在这里多练、多创造,扎实工程技能,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
工程训练中心近年来励精图治、拼搏进取、开拓创新,通过推行“走出去,请进来”、“师资培训”、“企业挂职”、“推门听课”、“一人多岗”、“教学比武”和“项目式教学课程改革”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中心在快速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还远远没有达到既定目标。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各学科学生的实践教育开放平台和示范基地,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彩票平台学子的工程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实训平台和技术支持,是所有中心人卯劲奋斗的方向。
(校报学生记者 顾家奇 丁慧敏)